以科技創新為縣域經濟增活力 衡水縣域特色產業發展闖新路
今年新建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創新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產業技術聯盟等創新創業平臺10家以上。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比上年增加10%。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210家
河北日報訊(記者陳鳳來)“一件熱塑性復合材料制品從原料到成品,僅需兩分鐘就可完成,生產線自動化程度高,產品質量輕、設計自由度高,還可回收利用。”日前,在位于衡水市棗強經濟開發區的河北省復合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工程師史有好正向工人講解生產線的技術特點。這條生產線的投產,標志著棗強縣復合材料產業由熱固型向熱塑型轉變。
棗強縣復合材料產業依靠科技創新加快轉型突破,是衡水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縣域特色產業是衡水的支柱產業,但普遍存在著大群體小個體,有產業少龍頭等一系列短板。壯大產業集群,打造特色產業升級版,科技創新是繞不過去的關口,為此,該市提出以科技創新為縣域經濟強筋骨、增活力。他們聘請國內產業研究機構,深入研究梳理該市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現狀,全面掌握產業鏈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平臺、關鍵技術、上下游配套、制約瓶頸等情況,按照強鏈、補鏈、延鏈的科技需求開展重點攻關,為每個特色產業編制了一個發展規劃。
近日,衡水市出臺了《衡水市縣域經濟發展闖新路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推動特色產業向規模化、高端化、集群化發展,打造全國特色產業名城,打造一批千億級、超百億級和行業領先的特色產業集群。2022年,新建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創新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產業技術聯盟等創新創業平臺10家以上。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比上年增加10%。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210家,爭取10項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列入省級以上科技計劃。
該市實施了科技成果轉化工程,構建企業技術需求定向挖掘機制,定期組織專家深入重點企業進行“一對一”走訪,每年走訪企業不少于100家。實施科技成果定向推送,抓好科技成果直通車活動,推進“知名高校進衡水”活動,邀請燕山大學、河北工業大學、河北大學等院校專家,來衡集中發布一批前沿重大科技成果,推動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每年發布科技成果100項以上。
在衡水創新港,超輕型載人飛機、超大型3D打印、液態的金屬,一項項新興產業成果令人耳目一新。北京綠能嘉業新材料、中科東亞、岳鴻智機等科技型企業成功入駐。“截至目前,衡水創新港已入駐項目33個,其中承接外地轉移轉化項目17個,已有5家企業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15家獲科技型中小企業認證。”衡水創新港副主任竇彥冰說。
完善產業鏈條體系、推動產業鏈協同互補是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該市依托市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在安平絲網、武邑金屬櫥柜等產業集群探索搭建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快培育建設區域型、產業型互聯網平臺,發展共享工廠、集采集銷等新模式。圍繞龍頭企業、主導產品及上下游產品的聚合,突出產業鏈缺失環節和關鍵節點,加快特色產業補鏈強鏈重點項目建設。瞄準行業龍頭企業、最強科研院所、最優銷售團隊,引進一批強鏈、補鏈、延鏈的重點項目和技術團隊。到2022年底,基本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環節、產供銷系統、大中小企業合理配置、高效協同的產業體系。
針對特色產業集群中傳統產業占比較大的實際,該市實施轉型升級行動,鼓勵企業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引進先進裝備和先進技術,今年推動33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新技改項目,爭列省重點技改項目100項以上,力爭全年工業投資和技改投資分別增長6.5%和7%左右。推進兩化融合,加快“智能工廠、數字車間”建設,今年培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重點項目10個,建設“5G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爭取省級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點示范項目4個,省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1家。
該市還發揮工業設計對縣域特色產業的創新引領作用,推進工業設計進園區、進集群、進企業,支持企業創建工業設計中心,實現對“9+5”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的深度覆蓋。鼓勵企業提高“設計+研發+轉化”能力水平,不斷開發新產品、提升附加值。今年推動10家省級、50家市級工業設計中心提檔升級,培育省級工業設計中心3家以上,促進成熟設計成果轉化60項以上,加快釋放“設計+制造”增值效能。
- 01 最新資訊:青海西寧發生山體滑坡 多間房屋垮塌
- 02 環球今亮點!中國國際象棋冠軍賽許翔宇0.01秒絕殺奪冠
- 03 環球最資訊丨美國紐約再現“血腥周末”:至少發生12起槍擊案,造成多人死亡
- 04 開放合作共同構筑智能生態 2022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召開
- 05 引領未來出行新潮流 上汽大通MAXUS攜多款重磅新車震撼亮相
- 06 濱江集團上半年融資成本創新低 現金流凈額超114億元
- 07 大抓項目抓大項目 浙江持續推進經濟穩進提質
- 08 貨值15.44億元!杭州海關“綠色通道”鎖住鮮切花顏值
- 09 遼陽縣全力建設連接遼陽鞍山兩市的新城區 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 010 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加強房地產領域全環節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