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 正文

            今日熱訊:【品談】白云的故鄉

            2022-07-15 05:40:50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品談】

            作者:阿古拉泰(蒙古族詩人、散文家、詞作家)

            這里是白云的故鄉/蒙古包就像蓮花一樣開放/風沙吹不走綠色的信念/夢想扎根在這片土壤/這里是白云的故鄉/湖水像明鏡一樣閃亮/春光眷戀著花的原野/雪白的天鵝飛來梳妝……


            (資料圖)

            這是二十年前我在風沙彌漫的春天里寫下的歌詞:《白云的故鄉》。每當唱起這首歌,我便情不自禁回頭遙望故鄉的白云!

            少不更事,童年天空上云的記憶是模糊的。青春和牧草一起瘋長,白云匆匆掠過,印痕全無。這一次回到通遼,我才真正領略到故鄉云彩是何等迷人。

            夏季的故鄉鶯飛草長。遼闊的田野,碧綠的草地,油嫩的莊稼,滾動的牛羊,簡直就是一幅絢麗的風景畫……

            入住的遼河賓館坐落于新城區北部,簇擁在一片茂密的果園之中。清晨,被窗外起伏的鳥鳴啁啾喚醒。我早早起來,要飽飽呼吸久違了的故鄉的新鮮空氣,看一看彩云的笑臉。

            一對山雞踱進視野。分明是野生的,卻像家禽一樣悠然。當年,跟爸爸打羊草或撿牛糞,曠野里也曾無數次見過各類野禽。但它們總是匆匆逃離,不顧一切撲騰著翅膀飛走……而今,它們怡然自得,展示著漂亮的羽毛,像是在告訴我這個游子:家鄉變得太美了,生態好了,人更文明了。來吧,咱們一起好好溜達溜達,共享一下這“人禽和諧”的美好時光。

            早餐用過,變幻的彩云下我們驅車直奔開魯,追尋革命音樂家麥新的閃光足跡。

            麥新本可以留在大城市開展斗爭,但他說,要革命,就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水深火熱的最底層去,越黑,才越需要光!于是,他來到了條件艱苦、敵情嚴重、形勢復雜的通遼。

            剿匪動員、反奸清算,風雨飄搖的斗爭中麥新夙夜在公、披荊斬棘,以激情智勇和豪邁歌聲喚醒人們的斗志。“窮人窮,為什么窮?打了糧食歸地東……”一個江南長大的知識分子,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內蒙古這片凍裂的黑土地,用心中的暖融化草原上寒冷的冰霜……他愛憎分明,像一把雪亮大刀劈開了夜與晝,又像是炬火點亮了窮苦大眾心中那一盞燈!寒冷時節,麥新把嶄新的氈帽頭兩層一拆,厚的送給農民兄弟,薄的自己笑呵呵戴上。這,是多么令人感動的魚水之情啊!當地群眾交口稱贊麥部長,麥新說:“叫什么部長,叫老麥!”于是,群眾一直親切地叫他“老麥”,直到他英勇犧牲,直到現在!

            農忙六月,麥收時節,也是老麥離開的日子。當年,麥新踏冰臥雪追剿敵匪,一根粗麻繩勒緊開花棉襖,扶犁種麥,不就是為了圓天下太平,人人都能吃上白面穿上棉衣這簡單、素樸的夢嗎!仰望頭頂的云朵,白得令人心動,像雪,像面,像棉,呼喚著我們的記憶,擦拭著我們的天空……

            晚風彤云伴我們來到西遼河畔。人們在孝莊河文化產業帶觀景納涼,品鑒生活的味道。霧靄從河水中裊裊升起,升騰成天上的云彩。

            交談中得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將長江文明、黃河文明、西遼河文明確認為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作為三大源頭之一的西遼河流域文明核心區域,通遼,見證了人類文明的曙光與中華文化的燦爛繁盛。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奔流不息的西遼河蜿蜒流淌在科爾沁,這是史前文化承前啟后的重要交會,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當代擔承。這是這片土地的驕傲,更是我們的使命與責任。

            云掛夜空,波動著銀子般的海洋。白云的故鄉,你永遠在我的心上!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15日?06版)

            標簽:  

            上一篇:焦點熱議:“小院議事會”,傾聽老人心聲
            下一篇:環球新消息丨【科技前沿】發現小麥中協助條銹菌感染“真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