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熱頭條丨探索中國風格視聽語言的電影美學
作者:張玉梅 于園媛
編者按:
不久前,由中國美術學院劉智海教授執導的小成本戰爭片《云霄之上》上映,這部在去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連續拿下“天壇獎”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最佳攝影三項大獎的影片,獲得了廣泛的關注。今年5月,中國美術學院正式成立電影學院,這是目前中國美術高校中第一所獨立設置的電影學院。那么,為什么要把電影作為美術學科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美術學院的人拍電影有什么優勢和特點?“詩性美學電影”是一種什么樣的電影風格?就這些話題,光明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中國美術學院電影學院院長徐小明。
(相關資料圖)
概念設計作品《回溯》
記者:中國美術學院為什么要專門成立一個電影學院?美術學院的導演拍出來的電影,會帶有與眾不同的烙印嗎?
高世名:中國美術學院電影學院,前身是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今年拆分成電影學院、動畫與游戲學院。
美術與電影的隔膜,核心問題在于怎么講故事。但在中國電影史上,由繪畫出身而做導演成功的例子,也不乏其人。有代表性的是楊福東,他是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現在是國際知名的影像藝術家。2002年,他的第一部影片《陌生天堂》在德國卡塞爾文獻展首映,影片以西湖為背景,講述一個“存在主義氣息”的故事,帶有濃郁的文藝氛圍,同時又充滿迷茫、惆悵的情緒。
中國美術學院和電影的關系,從一個電影的夢想開始,從膠片——過期的膠片開始,接著開始慢慢進入這個方向的教學。這些年,中國美院聚集了徐小明、萬瑪才旦、陳玲珍、Mary?Stephen、張獻民、杜海濱、劉智海等優秀電影人才,培養出了一大批備受業界關注的青年電影人。
徐小明:我本來是想學繪畫的,大學卻考到了電影制作系,后來覺得它比畫畫有意思,就一頭栽了進去。美院的學生與大學的電影專業學生相比,敏感性更強,讓他們做一些簡單的視覺表達或一些小的呈現,都會很“抓人”。
世界電影誕生127年的歷史中,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2D到3D,到了這個世紀,膠片幾乎消失,數字技術與數字媒介幾乎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地成為人類生活的一種方式與依賴。
電影其實更應該像詩歌,而不是簡單地像做一篇論說文一樣。數字化之后,工具變得便利,門檻變低了,膠片時代電影的那種嚴肅性和儀式性也降低了,構思和醞釀的時間迅速縮短。我們在中國美術學院做電影教學,就是要保持純粹性,不是為了迎合市場,這個電影拍完就是要給行業里的精英專家、給做電影學研究的人看。
《云霄之上》電影海報
記者:中國美術學院電影學院成立之時,提出“詩性美學電影”的愿景,那么,“詩性”指的是什么樣的電影風格?它是指畫面更好看嗎,或者說,它是另一種形式的“文藝片”?
高世名:詩性電影是我們探索的方向之一,它并不是指“詩意電影”,并不全是那種惆悵情緒的,比如《云霄之上》具有詩性,但它并不詩意,它是一個戰爭片。詩性并不是指從詩歌、文學中來的那些詩意,而恰恰是指影像自身的詩學,影像自身凝注在現實自身的時候所產生的升華感。本質上每部電影都是紀錄片,但為什么它又不是呢?就是影像的詩學在起作用。我們拍任何一個電影,都是“作假”、表演,但是演員在這里真的喝了一杯咖啡,這個事情是真實的,雖然他是演了“他喝了一杯咖啡”,但這個事情本身是真實的,在攝影機前是真實發生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本質上都是紀錄片,但是,之所以它能夠超越對事實的記錄,能夠構造起敘事和影像自身的魅力,是因為影像的詩學在起作用。其實,詩性電影背后是要探討影像的詩學,這個詩學就是影像自身超越表象、打動人心的內在韻味。
詩性電影某種意義上會接近“文藝片”,但其只是一方面。一想到詩性電影,圈內人都會想到費穆,他的《小城之春》的每一組鏡頭都不一樣,和文藝片也不一樣,不是說他講故事的方式不一樣,而是他講故事的味道是不同的。詩性電影更多是從電影語言來講,更加強調影像的藝術表達本身。
電影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今天來看那個時代的條件太差了,但那個時候在技藝上的深度和講究,豐富性和創造力遠超過今天。類比游戲也是如此,比如圍棋,黑子、白子、多網格,它的規則看起來那么簡單,形式那么抽象,但是,下圍棋的人當時卻可以想到兩軍鏖戰、帝國爭霸、逐鹿中原,無限豐富。今天,電子游戲越來越逼真、越來越具象,但整個游戲驅動情感的機制,就是打怪晉級、尋寶,反而變得很簡單。電影也是如此,一方面技術不斷進步、往前走,另一方面,技藝卻停滯不前,甚至不如以往。這是今天電影的困境。
徐小明:電影的核心是文本的作用,有一種是借形式來表現,借外部工具來展示所謂的真實與超真實,還有一種是看起來非常現實,但是電影會讓你看著看著從現實進入非現實,這是藝術上的追求,這個對我來講是不能放棄的。
《云霄之上》中我們沒有做任何超現實的手段,我們給你看的是完全現實的狀態、人物的處境,從而“逼看”人物最內心的部分,形成真實與非真實之間的游走。《云霄之上》的鏡頭語言、美學,在電影史上不是全新的,但在中國近三十年還是新的。每一次的創作都是一次冒險,但我們必須要做出來,因為我們感受到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是你能解決、我能解決的,而是在現代整個人類面臨的一個集體困境,但是不能因為覺得它是困境,就把它放在一邊,只有我們直面這一步,才會不斷地涌現做這件事情的力量。
祝新作品《漫游》海報
記者:藝術常常是超前的,更多是站在當下看未來。那么,未來電影發展的方向是怎樣的?
高世名:第一個方向是詩性電影,第二個方向是尋找和創造新引擎。詩性電影是從表達的端口,新引擎是從技術的端口。
新引擎是什么呢?《黑客帝國》給我們提供了未來的想象,我認為未來一定是往混合現實的道路上走。尋找影視體驗創作的新引擎,就是在混合現實的未來場景的開發上。
新引擎的難度是什么?未來我們的生存一定是混合現實、賽博生存的狀態,那么,就需要數字科技與人機交互等感應設置的開發。我們要參與進虛幻引擎的研發,藝術家與程序員一起,開發創作出更多的新工具。科藝、科教融合是有相當難度的。
今天越來越多的電影是“數字資產+虛幻引擎”,甚至連橫店都不需要了,只要后期影棚就好。比如拍了某部電影,那么就出現了一個影城,可以做文旅,這是以前的模式,現在都是在綠幕前表演,加上動捕,后期做出浩瀚星空、宇宙沙漠,就可以直接放進去了。那后面靠美術建構出來的世界,實際上就是“數字資產”。
徐小明:高院長提到的混合現實,是一個帶有技術性的描述。近二十年來,整個電影工業體系的發展,大量新的技術被提煉、整合。比如要拍航天任務,那就要借助技術手段,電影《指環王》早在二十多年前就使用了創新技術手段來制作規模宏大的場景。
對我來講我更在意的是教學生如何形成文本、怎么去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電影本身是從西方引入的,我們需要借助西方的電影體系建立一套中國人的語言體系,這是跟中國的哲學傳統有關的。其一,中國人在表達情感上和西方人是完全不一樣的,雖然近二三十年來年輕人的情感表達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但中國人普遍的情感狀態是隱忍的、婉約的、含蓄的。所以,中文電影世界里的人物,在表達上有一套我們自己的美學,我們希望建立的也是這個體系。其二,如果只是把舞臺劇用動態攝影拍下來就變成電影,我不承認。我們做電影為什么要回到電影本體?這是和我們的認識相契合的,我們的電影起源不是我們的,都是在復制和模仿別人,這也沒問題,但我們有責任在整個過程中,盡可能地再往前走一步,就算它很危險,我們都得要試試看。
動畫短片《羅生門》劇照
記者:電影是20世紀的工業,在21世紀的數字智能時代,它正進行著從制作到敘事、從工具到界面的全方位的自我迭代。電影學院將怎樣建立自身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未來的電影創作愿景?
高世名:這條路還挺長的,我們更多指向的是電影本體語言開發的方法,所以說戰場不是院線市場,它的戰場其實是在業內,就是“燒菜給廚師吃”。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必須要跟產業結合在一起。我們是人才培養為底色的單位,即使不能充分參與到產業體系,但是我們至少可以給產業體系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
徐小明:電影學院現在分為導演、攝影、美術三個專業方向,我們希望集中優勢、辦出特色。
學生在大一都是專業通識課的學習,會強調人文、社會學等內容,從經典入手。我上的課是從電影的發展講起,中間講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去建立起年輕人對自己與電影之間的一個認識。我們的老師都不是純學術研究的,都是身體力行的行動者,比如萬瑪才旦本身是導演,他講授經典賞析的課程,是“導演論導演”,給學生建立創作上的認知。
讓學生畢業之后能夠進入行業,能快速上手,能夠謀生,本來就是學校很重要的責任,但是,這個是很難的,因為恰恰也許因為你擔心學生畢業后沒有辦法融入行業,反而把他的創造力給抹殺掉了。所以我們希望保持年輕人對電影的想象力。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04日?11版)
標簽: 電影美學
- 01 天天熱推薦:美聯邦調查局在特朗普海湖莊園發現11000余份政府文件
- 02 天天滾動:北京市啟動商品過度包裝、“天價”月餅和蟹卡蟹券集中整治
- 03 全球微速訊:美國新學年蒙上槍患陰影:4歲男孩帶上膛手槍上學 引公眾擔憂
- 04 天天關注:零食“邊角料”熱銷,消費者該注意哪些問題?
- 05 今日觀點!【2022打卡中國】外國視頻博主走進淄博 感受傳統與現代之融合
- 06 焦點速遞!服貿會上展現綠色“智”造城市愿景
- 07 環球今日報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首次設立環境服務專題展
- 08 【世界播資訊】應急管理部:9月份西南、西北部分地區洪澇災害風險較高
- 09 世界即時看!多場高峰論壇、“北京主題日”舉行……服貿會還有哪些亮點?
- 010 全球熱頭條丨緬甸原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和原民選總統溫敏所涉選舉舞弊罪名成立 判處3年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