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 正文

            蘇青協作“山海情” 跨越江河助高原“土鄉”走富裕之路_前沿熱點

            2023-05-10 19:42:55來源:中國新聞網

            題:蘇青協作“山海情” 跨越江河助高原“土鄉”走富裕之路

            作者 祁增蓓

            從海拔不足30米的太湖之濱到海拔2400多米的高原“土鄉”,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與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雖相隔幾千公里,卻因東西部協作而緊密相連,結下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誼。


            【資料圖】

            互助縣,是中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因土族世代棲息,而稱“土鄉”。該縣哈拉直溝鄉農民種蒜有近五十年的歷史,作為曾經的“種蒜之鄉”,最高峰種蒜規模近4000畝,直到2007年發生“倒蒜事件”,導致近年來互助縣大蒜種植面積大幅下滑,面積僅維持在400至500畝左右,并處于零星分布種植狀態。

            圖為馬曉東(藍色上衣)與當地村民查看有機獨頭蒜生長情況。 馬銘言 攝

            “那一年,大蒜滯銷嚴重,我們種植的大蒜賣不出去,基本傾倒于哈拉直溝河,大蒜種植產業受到嚴重打擊。”哈拉直溝鄉鹽田村村民朱新安回憶說,那時起,大多數人家都選擇外出打工,村里很多田都成了撂荒地。

            2020年11月,第二批東西部協作掛職干部、現任互助縣委常委、副縣長馬曉東在來到互助后,利用2個多月的時間進行實地調研,卻偏偏盯上了這個讓當地農民談之色變的大蒜種植產業。

            彼時,互助縣大蒜種植零散、成片耕地緊缺、產業發展缺指導、市場對接困難……而如何才能把獨頭蒜種植成功?如何建設規模化的獨頭蒜種植基地?是最急于解決的兩個問題。

            從把大蒜寄給江南大學、江蘇省農科院以及北京等地機構進行檢測,到協調開墾撂荒地,再到組織開展獨頭蒜試種,最后大規模集中連片種植獨頭蒜。歷時兩年,蘇青協作重點項目東方黎明集團互助縣高原有機獨頭蒜種植基地初具規模,互助建成了青海乃至西北地區最大的高原有機獨頭蒜種植基地。

            圖為互助縣高原有機獨頭蒜長勢良好。 馬銘言 攝

            “互助大蒜的大蒜素含量遠高于國內其他種植區的大蒜,特別適合用于當前國際國內市場對高品質獨頭蒜的需求。”馬曉東說,哈拉直溝鄉的高原紫皮大蒜尤其具有較好的品質和規模化種植條件,目前,已獲得歐盟和美國的有機產品認證,中國和日本的有機認證書也將在今年7月左右申辦下來。

            “去年,我們輾轉四川、云南、山東、江蘇、河南等地學習具有成功經驗的大蒜規模化種植技術,信心足,感覺又在土地里看到了希望。”鹽田村村民賀連才告訴記者,今年,種植戶們不僅擴大了獨頭蒜的種植面積,還與江蘇企業確立了其他有機農產品的外貿采購合作關系,發展有機“訂單”農業。

            規模種植、有機認定、訂單銷售……通過基地建設和項目帶動,當地的村民吃下了“定心丸”,昔日的撂荒地變成村民“致富田”,去年為周邊農民創收204余萬元。

            “協作幫扶絕不是送點錢,送點物就完事了,最根本、最持久的還是要把產業扶起來,讓農戶在家門口就把錢賺了。”馬曉東表示,通過新品種、新技術、新市場引進將大自然造就的高原獨有的冷涼氣候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讓協作真正實現“輸血式”幫扶向“造血式”幫扶轉變。

            圖為村民朱新安展示自家種的有機獨頭蒜幼苗。 祁增蓓 攝

            自2016年蘇青東西部協作幫扶以來,江蘇省15個經濟較發達縣(市)與青海省1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建立協作幫扶關系,協作范圍覆蓋青海兩市四州,累計選派干部人才1056名參與協作幫扶,投入幫扶資金37.15億元,實施項目1133個。

            不止蘇青兩地有著“山海情”,掛職干部與當地民眾更是相互奔赴。“2023年的獨頭蒜才剛開始播種,要到9月底才收……高原有機獨頭蒜項目尚未結項,農戶們還沒有真正富起來,我心不甘,農戶們更舍不得。”馬曉東在得知三年援青即將結束時發出感慨。當地民眾也向無錫市委市政府聯名寫信,希望馬曉東能繼續留任。(完)

            標簽:

            上一篇:邦達亞洲:市場的避險情緒升溫 黃金小幅收漲 環球觀天下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