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新:“禾城驛”給百姓一個溫馨港灣
【百姓身邊看文明】
“禾城驛”給百姓一個溫馨港灣
(相關資料圖)
——浙江嘉興整合資源打造“十分鐘便民服務圈”
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光明日報通訊員 葉豐收 陸斌超
放下手中的打掃工具,62歲的環衛工人陳中明走進浙江嘉興中山路上的老建委驛站,掏出兜里的本子和筆寫下詩句。他說,自己愛寫詩,感謝這個坐落在城市一角的驛站,讓他有了一個詩意棲居的空間:“每天的工作告一段落后,我都會來這里坐一坐,看看窗外的風景,寫幾句詩,這是我一天中最放松的時刻。”
走進老建委驛站,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入口處是一整面由141塊古磚組成的中國歷代古磚陳列墻。再往里走,呈階梯狀的立體書房中整齊碼放著千余冊書籍,不少人正坐在臺階上安靜閱讀。住在附近的居民陳女士說:“這里就像一個微型博物館,我經常會帶孩子來看看。”
驛站負責人張佳歡說:“在外觀上,這里改造后榮獲多個國際性大獎,但更重要的是內在,驛站沒有遺忘任何一個有需要的人,它提供了公共服務的更多可能性。”
老建委驛站正是嘉興市以“廁所革命”為契機,用心打造“禾城驛·溫暖嘉”城市驛站的縮影。自2019年11月以來,嘉興陸續打造了68個“禾城驛·溫暖嘉”驛站,通過提供免費飲水、圖書借閱、醫療急救等公益服務,著力打造10分鐘便民志愿服務圈。
聚焦老百姓日常生活最關注的熱點,嘉興文明城市創建突破“面子”,從2019年起著力改變公廁“臟亂差”局面。“廁所革命”讓公廁走出老舊陰暗角落,選址于百姓找尋得到的地方,與花草樹木同美、與周邊文化同輝,讓公廁成為周邊風景的組成部分。城市驛站遵循“見縫建站、轉角遇美”原則,尋求覆蓋范圍“最大公約數”,以“最經濟”的投入獲得民生服務的最大價值。
僅僅“面子”美了,顯然還不夠。嘉興緊接著就給這些驛站增加文化調性和公益屬性。2021年,嘉興升級“禾城驛·溫暖嘉”2.0版,延伸公共服務觸角,將“鄰避項目”打造成為“鄰里項目”。
圍繞建設“十分鐘便民服務圈”,縫補攤、修鞋攤、修傘攤等攤位擺起來了,公益課堂、藝術展覽、文化沙龍、心理咨詢、愛心義診等功能也被陸續整合到小小的驛站,驛站的面貌日益豐富。
嘉興運河公園城南驛站,每周三安排一次文化藝術主題活動;洪興路驛站,民樂團常態化入駐,每周安排藝術沙龍、講座分享;三元路驛站,退休醫生前來擔任志愿者開展愛心義診;望湖路驛站,律師作為志愿者駐點,開展法律咨詢服務……自首個驛站建成以來,“禾城驛·溫暖嘉”驛站已累計開展各類活動560場。
每個驛站建設因地制宜,形成“一站一特色、一站一品牌、站站有互補”的差異化服務。位于嘉興市秀洲區新城街道附近的驛站,周邊小區數量多,就以便民服務為特色設點,拐杖租賃、修鞋修傘、皮衣保養等服務一應俱全。快遞小哥張紀柱是驛站的常客:“手機、電瓶車沒電了,來這兒充電很方便。”驛站外面還特地辟出一塊區域,建起“騎士加油站”,專為快遞小哥服務。不接單時,騎手們便將驛站當成臨時休息站。
今年,嘉興計劃再打造58個“禾城驛·溫暖嘉”城市驛站,在各驛站個性化服務基礎上,嘗試運用數字賦能,實現全市驛站信息“應聯盡聯”,方便一鍵查詢,形成功能服務矩陣,推動“站站有互補”。
為了讓高品質精神文化真正落到群眾心坎里,嘉興還啟動了“驛站連心”項目,遵循“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規范化”理念,整合各類服務資源,招募志愿者及沒有固定營業場所的小經營者,統一服裝、標識和管理,為群眾提供各類便民服務,將城市驛站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點,讓它們真正成為市民的溫馨港灣。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17日?04版)
標簽:
- 01 重磅!遼陽推出“英才計劃” 最高給予50萬元購房補貼
- 02 首筆2.87億元基金!英歌石科學城一期首開區項目成功投放
- 03 以高質高效的服務推動項目建設 加快大連振興發展寶貴的窗口期
- 04 大抓項目合力攻堅!大連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質量
- 05 環球通訊!西藏日喀則市昨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16例 本土無癥狀感染者311例
- 06 世界報道:當龐清坐上冰雪運動推廣的“等分席”
- 07 當前快訊:“雙減”一周年,孩子們暑假不再埋頭“題海”
- 08 每日速遞:追夢火焰藍·守護萬家燈火|永做消防救援事業的泰山“挑山工”
- 09 全球視點!以色列對敘利亞大馬士革周邊及塔爾圖斯發動空襲 致3死3傷
- 010 速遞!為給工人結算 母女帶100多萬現金坐高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