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速看!尋石記——發現嫦娥石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資料圖片)
兩年前,嫦娥五號帶回了1731克月球“土特產”。日前,人們又得到了來自月球的禮物——嫦娥石,一種全新的礦物。
找到這個禮物的,是一群特殊的人——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以下簡稱核地研院)科研人員。60多年前,這些地質科研人員在地球上找鈾礦。如今,他們從月球的土壤里找新礦,從“深地”走向“深空”。
嫦娥石理想晶體圖?國家航天局供圖
“我們能做什么?”
“我們能做什么?”這是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后,一群地質科研人員的思考。
作為我國唯一的綜合型鈾礦地質科研機構,過去60多年里,核地研院的科研人員一直在地球上找石頭——鈾礦石。嫦娥五號將帶著月球土壤返回地球,這讓他們有了新的想法和追求。
“月球樣品研究,是典型的前沿基礎科學研究,它能推動和帶動一系列相關科學技術進步。”核地研院月球研究團隊牽頭人李子穎說。
2021年7月12日,這是核地研院科研人員不會忘記的日子。這一天,第一批50毫克的月壤樣品抵達核地研院,他們興奮而又忐忑。“我們簽訂的協議中規定,這50毫克中只能損耗20毫克。”核地研院第一批月球樣品負責人黃志新說。
20毫克是什么概念?“大概相當于1顆大點的米粒。”他說,用好每一個顆粒、確保極低的樣品損失量是團隊每個人的共識。
按密度保守計算,這批月壤每1毫克中不少于1萬個顆粒。顆粒的尺寸在1微米到150微米之間,小的不足人類頭發直徑的百分之一,大的也只有一根頭發粗,“打一個噴嚏都會讓它失去蹤跡”。
“以往,地球樣本相對好獲取,樣本數量很大,有挑選的余地。可是月壤不一樣,是極其珍貴的,即使這么微小的顆粒,也不能白白損耗掉。”核地研院研究員李婷告訴記者。
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科研人員正在研究月壤。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供圖
“針尖上的舞者”
根據不同的實驗目的,科研人員需要將月壤按粒度和礦物種類分成7組——將成千上萬的微小月壤顆粒,按分組規則挑選出來,然后放入不同的試驗器皿。
為了盡量不因挑樣而改變月壤礦物組成以及減少樣品損失,這個步驟需要在顯微鏡下操作完成。科研人員使用針頭小于0.5微米的納米取樣針,將月壤一顆一顆地轉移到對應的銅坩堝中,這個動作至少得重復上萬次。
“通常我們挑選地球樣品時,可以將凡士林等有一定黏性的物質涂抹在針上幫助蘸取樣品,再穩妥轉移到其他地方。而月壤的挑選不允許引入外來物質污染,只能靠針尖和顆粒之間摩擦產生的一點靜電吸附住樣品。”李婷向記者回憶當初的工作情形,將其形容為“針尖上的舞者”。
這個過程極其考驗耐心。李婷需要長時間坐在桌前,緊盯顯微鏡,用纖細的納米取樣針反復嘗試剝取不到0.000001毫克的顆粒。常常遇到的情況是,針尖推著顆粒在玻璃片上來回跑,就是取不起來。只能深呼吸,穩住崩潰的情緒和僵硬的肩膀繼續一遍遍嘗試。
就這樣,李婷與這些月壤“死磕”了兩個多月。在“死磕”中,她對月壤有了更深的了解。當分析因此獲得的大量數據時,她發現月壤中有一種含鈣的磷酸鹽礦物。它含有的稀土元素,遠遠高于人們以往認識的此類礦物結構中可以達到的數量。
這個發現讓大家激動不已。他們預感到,這很可能是一種新礦物。
十四萬分之一的機會
每種礦物都有其特殊的化學成分(即由哪些元素構成)和晶體結構(即元素是如何排列的),這是它們身份的標志。因此,發現一個新礦物,必須搞清楚它的化學成分和晶體結構。
李婷發現的疑似新礦物,是一顆不足10微米的月壤顆粒。他們馬上開展了針對性的系統研究,并測定了該礦物的化學組成。如果再進一步獲取它的理想晶體結構參數,那就可以證實這是一個全新的礦物。
然而,他們失敗了。
由于顆粒太小,且和輝石交互共生在一起,無論實驗手段還是后期的數據處理都沒有辦法把輝石剔除干凈,因此一直沒法獲得理想的晶體結構數據。
“但是我們沒有放棄。”李婷說。
他們申請獲得了第二批月球樣品——月球光片樣品,繼續開展研究。這個樣品大約有14萬個顆粒,他們從中再次找到了新礦物的蹤跡。但是,有希望測到單晶結構的顆粒只有一顆,而這一顆還裂成了三小塊。要想驗證新礦物的存在,必須把它分離出來,進行晶體結構的精確解譯。
“頭發的直徑大概是70到100微米,這個顆粒最長的邊是10微米,短的邊大概只有4微米,也就是頭發絲的1/20,所以要把它完完整整地切出來非常困難,而且只有這一次機會。”李婷說。
只有一次機會,那意味著只能成功不許失敗,他們心理壓力很大。“我們做了很多預案,開展了一些模擬實驗。”核地研院地礦所副所長鐘軍告訴記者。
最終,他們在聚焦離子束電子顯微鏡的幫助下,在14萬個顆粒中成功分離出一顆粒徑約10微米、不到普通人頭發平均直徑十分之一大小的單晶顆粒。整個過程用了8個小時,但他們的興奮持續了更久。“我們倆晚上回實驗室的時候,還一直在路上聊這個,非常開心。”鐘軍回憶道。
帶著一種迫不及待的心情,他們隨后對這個單晶顆粒開展解譯工作,獲得了它的晶體結構,成功確定這是一種從未被人類發現過的礦物——嫦娥石,這是他們取的名字。“紀念我們國家的嫦娥工程,也表達我們對航天事業的敬意。”李子穎說。
無色透明的柱狀晶體
嫦娥石什么樣?
李婷向記者展示了嫦娥石真實顆粒的CT掃描圖,這是一個漂亮的柱狀晶體,無色、透明。它是一種磷酸鹽礦物,存在于玄武巖中,伴生礦物有鐵橄欖石、單斜輝石、鈦鐵礦、鈣長石、斜鋯石、方石英、隕硫鐵和玻璃等。
2022年8月,嫦娥石獲得國際礦物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通過,確證為一種新礦物。這是我國發現的第一個月球新礦物,也是人類發現的第六個月球新礦物,這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發現月球新礦物的國家。
“對我們來說,發現月球新礦物是偶然,也是必然。”李婷說,近十年來,核地研院主導和參與發現17種新礦物,儲備了扎實的礦物學知識和先進的研究技術。
李子穎認為,新礦物的發現,將推動礦物學科的發展,也為研究月球形成和演化,以及以月球為基地進行其他深空探測等提供幫助。
此次月壤樣品研究,還首次成功獲得嫦娥五號月壤中未來聚變能源資源——氦-3含量和提取參數,為我國后續進行月球氦-3資源的遙感預測和資源總量估算,以及氦-3資源未來開發提供了基礎科學數據。此外,還系統獲得了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形貌及礦物組成,為研究月球演化和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是一個重要的開端。”在核地研院副院長陳亮看來,“深地、深海、深空”是國家資源領域的重大戰略方向,“深地”是核地研院傳統技術的自然延伸,而月球樣品研究意味著他們從地球走向月球,向“深空”探索。
(光明日報北京9月10日電)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11日?03版)
標簽:
- 01 環球觀點:多個賬號散播瀘定地震謠言被處置
- 02 環球今日訊!青平:接力救援,書寫抗震救災的英雄篇章
- 03 環球快消息!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發表全國電視講話
- 04 環球觀點:【國際漫評】“惡魔本魔”
- 05 【全球新視野】【港口雄開萬里流】太倉港:領跑長江 全力譜寫“以港強市、以市興港”的恢弘篇章
- 06 世界百事通!各地監管部門加強食品安全監管 確保群眾買得放心
- 07 手動擋有定速巡航功能嗎?自動擋有定速巡航功能嗎?
- 08 三菱勁炫發動機號在哪個位置?廣汽三菱勁炫的發動機號在哪點?
- 09 科魯茲故障燈亮了一般什么原因?科魯茲發動機故障燈亮但行駛正常是怎么回事?
- 010 踏板打不著火怎么解決?踏板摩托車突然打不著火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