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熱聞】魚兒肥,桑葉長,水鄉是吾鄉
【青春之我】
作者:磨崢杰
湖光瀲滟,桑葉沃若。
【資料圖】
這就是湖州桑基魚塘系統的美景。何其有幸,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這美景中。
2019年,我開始負責南潯桑基魚塘的管理工作。初來乍到,老同事們四處帶著我熟悉桑基魚塘的有關情況,他們帶領我參觀了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歷史文化館。
磨崢杰,80后,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農業農村(水利)辦公室工作人員,主要負責農業產業及桑基魚塘系統管理工作。
完全是一次震顫心靈的學習之旅,完全是“劉姥姥進大觀園”,養蠶繅絲、魚桑相生的內容看得我眼花繚亂。每一處細節都連通系統工程,哪怕一個參觀者簡單的問題“蠶繭外層的絲線為什么是淡黃色的”,也意味著講解者要在桑基魚塘系統的知識海洋里“泡過”“游過”,才能講得清楚。
在負責桑基魚塘管理工作之前,我只知道湖州的桑基魚塘歷史悠久,但我從未思考過它為何能傳承至今、它為何有如此高的經濟和生態價值。在學習中、在工作實踐中、在與院士專家的交流中,我抓住一切機會充實和提高自我。三年來,我有了一些新的體悟。
從2500年前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祖先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如今我們所見到的桑基魚塘系統。
所謂桑基魚塘,就是“塘基植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態循環模式。我相信歷史上一定也出現過許多農業耕作模式,但桑基魚塘的模式傳承至今。我認為其中關鍵的一點,在于它“零污染”的特征。
桑基魚塘系統取材于自然,用物于自然,又回歸于自然,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和理念始終深植在祖先的生產實踐中。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用智慧與自然和諧共生,兩千多年后這筆寶貴的財富到了我們手里,我們理應珍視它,從中汲取營養,讓其所蘊含的可持續之“道”為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增添助力。
我是大山里長大的孩子,故鄉的山水養育了我。我走出大山,到城市求學,可是我依然對田園生活有無限的向往。畢業后,我來到水鄉湖州,工作幾經變動,我最終與桑基魚塘系統結緣。吾心安處是吾鄉,我愿在這片土地上揮灑汗水、綻放青春。
(光明日報記者殷澤昊、王美瑩采訪整理)
(本期選題支持:陳晨)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13日?12版)
標簽:
- 01 世界要聞:美國土安全部:國內暴力極端分子成為美國新的威脅
- 02 每日快訊!本地游、周邊游、短途游主導今年中秋假期旅游市場
- 03 天天新資訊:美國總統拜登就“9·11”恐怖襲擊事件21周年發表講話
- 04 每日快訊!探月工程四期獲批 嫦娥六號產品基本生產完畢
- 05 天天新消息丨第二架AG600M“鯤龍”飛機完成首飛
- 06 當前聚焦:美媒:美國2022財年在美墨邊境逮捕移民人次刷新紀錄 移民危機前所未有
- 07 當前觀點:跟文化沾邊就漫天要價?文創月餅不能變味走樣
- 08 【報資訊】上海昨日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例 本土無癥狀感染者7例
- 09 全球快訊:“9·11”恐襲21年后,美國更安全了嗎?
- 010 全球滾動:浙大老師退休后拾荒,10年來已幫助7個孩子圓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