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 正文

            即時焦點:做點“小實事” 托舉“大幸福”

            2022-09-14 05:33:25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學者講述】

            做點“小實事” 托舉“大幸福”

            講述者: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徐進


            (資料圖)

            2012年,我開始在中國農業大學攻讀農村發展方向的博士學位,真正開啟了農村發展方面的研究。十年間,我看到了中國鄉土中發生的變遷、迸發的力量。

            2015年,我來到導師李小云教授幫扶脫貧的一個村莊——云南省勐臘縣河邊村。進村一看,黃土飛揚,家畜亂跑,一些村民住在木頭搭成的窩棚里,里面一片漆黑,漏風漏雨。當天,我參與了村里的貧困戶評定工作,老鄉們七嘴八舌地說著各自情況。聽著聽著,一個強烈的念頭冒了出來:為村里真正做點事。

            在導師的推動下,“小云助貧中心”成立了,各種資源、信息以及全國各地的志愿者紛至沓來,如同一股股活水,為貧困山區帶來了希望。幾年過去,“村村通、戶戶通”公路修好了,如同一根根毛細血管向山外延伸;村里的擋水墻等基礎設施不斷更新,4G網絡也實現了全覆蓋;依托雨林及瑤寨特色資源,老鄉建起新民居,“瑤族媽媽的客房”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人……

            近幾年,我常帶學生去河邊村調研,印象最深的是鄉村教育的改善。新公路建成后,大人們買了摩托車、小汽車接送孩子,上學路再也不艱難了。村里有了幼兒園,書籍、玩具豐富多彩。去年,村里還配備了專業的幼教老師。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嬉戲,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普通話也變得標準了。

            公共服務提升了,才能為老鄉托舉“穩穩的幸福”。我曾參寫作一本書:《大城大村:昆明都市圈“新鄉村”調查》,昆明石林縣城郊的五棵樹村是我們的重點研究對象。這個村子依托鄉村旅游發展起來后,構建了完善的村級社會保障體系,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每人每月發放補助300元,為未成年人和18周歲以上在校學生每人每月發放補助250元,對幼兒上學也有一定的補貼。這些做法深受村民歡迎。

            作為一名年輕學者,我越來越體會到,要想為鄉村做點實事,不僅需要理想,更需要方式與技巧。

            近年來,在導師帶領下,我參加了很多調研實踐與實驗,更加理解了應該如何把政策執行和百姓訴求緊密結合。比如,要想真正弄明白老鄉的醫療保障、子女上學情況,就得跟他們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對他們的境遇感同身受,進而掌握真實情況,這樣提出的對策舉措才能有的放矢,而非隔靴搔癢。同時,還要弄明白政策的出臺背景、實施目標,以便敏銳發現問題,提出可行措施。總之,只有真正俯下身、沉下心,才能為改變農村面貌多做些實事,也許微不足道,卻能日積月累、潤物無聲。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李曉、王勝昔、王斯敏)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14日?07版)

            標簽: 鄉村振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