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聚焦 > > 正文

            全球今亮點!普法短視頻出圈 內容為王是關鍵

            2022-09-14 07:55:19來源:中國青年報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僅限于讀書、看報、看電視,不少人開始通過短視頻平臺等新興媒體學習新知識。說到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法律界的知名UP主羅翔——一位將原本大眾并不熟悉的法學知識帶出圈的刑法老師。

            首先,羅翔的視頻日常化、生活化、接地氣。普法教育雖有其嚴肅性、專業性,但不意味著要很“高冷”。打開他的視頻主頁,就會發現諸如“張三領導頻繁結婚收下屬紅包,這是犯罪嗎?”“超低價買了一輛二手車,是銷贓嗎?”“蹭網到底違不違法?偷流量也算盜竊嗎?”之類的標題,這些話題距離人們的生活很近。視頻中,羅翔通過一樁樁案例,用幽默風趣的表達方式,對法律條文進行深入淺出地講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其次,羅翔常常圍繞時事熱點進行法律評析,比如在近期的視頻中,他對醫療不當相關案例進行了串聯總結,之前他曾發布視頻“令人憤怒的唐山打人案涉及什么犯罪?”“AI換臉深度偽造犯法嗎?”等。由于熱點事件的社會關注度高,更容易實現傳播者與受眾的良好互動,增強受眾黏性。

            再次,羅翔會講述中外法制史經典案例。比如,他講過“世紀審判”辛普森案,也講過鄧玉嬌案,后者讓我想起了于歡案,最終都被認定為防衛過當。在實踐中,有時正當防衛的司法適用相對保守,“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規定較為籠統,不易把握。對此,羅翔在視頻中分析了為什么法院認定鄧玉嬌構成防衛過當而不是正當防衛,為什么沒有面臨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危險,為什么定罪免于刑事處罰,如何實現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這些案件讓我想到近年來提出的法不能向不法讓步,讓正義“不委屈也可以求全”的法治理念。

            更為重要的是,羅翔的視頻并不只是“授業”這么簡單,還有哲學的思辨和悲天憫人的情懷,隨處可見法治、人權、民主、自由的理念。在視頻評論區,學術討論的氛圍比較濃厚,有人寫道:“最初以為羅老師只是教法律、講段子,后來才發現羅老師是在想方設法幫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此外,羅翔還通過平臺的特有功能,增強與觀眾的互動性。在揭曉一些問題的答案之前,觀眾可以先對最終結果進行猜測與選擇。經過思考與決策,觀眾很容易將視頻的內容記住,像是真正地上了一節刑法課。

            司法部印發的《全國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21-2025年)》中明確提出,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把法治教育納入干部教育體系、國民教育體系、社會教育體系,運用社會力量開展公益普法,運用新技術新媒體開展精準普法,創新普法形式。

            在我看來,利用自媒體或短視頻傳播專業知識,核心還是內容,傳播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素養和文化底蘊。法律人士通過新媒體或短視頻的方式普法,一方面可以借鑒羅翔等人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要考慮如下幾個因素:要有現實意義,內容具備現實參考價值,給出專業的法律分析和法律建議,這樣才會吸引用戶關注;對于公眾關注的時事熱點,可以挖掘其背后的法律知識;文案要通俗易懂,內容有故事性、代入感;可以采用劇情普法的方式,除了嘗試口播以外,可以寫成情景劇本,多人演繹。

            短視頻雖然很火,但在創作時也要慎防侵權,未經權利人授權的素材不能擅自使用,上傳的視頻不能侵犯他人隱私。如果發現自己的視頻被其他人惡意模仿、改編,要積極維權。

            前段時間,知名普法欄目《譚談交通》停播后突遭全網索賠引發著作權爭議一事就提醒我們,在自媒體時代,博主們應當防范知識產權風險。只有重視自媒體運營中的各類法律風險,尊重他人合法權利,利己利他,才能打造出具有長期價值和未來影響的個人IP(知識產權)。

            (作者系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

            宋竟一 來源:中國青年報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