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 正文

            「奮斗路上·綠色力量?」一人一山一輩子——記護山育林45載的七旬老人王華文

            2023-05-06 17:55:43來源:天眼新聞

            王華文老人摩挲著自己守護長大的樹木

            “開荒開到天邊邊,種地種到山尖尖。”曾經是畢節市大方縣穿巖社區生態惡劣、生活困苦的真實寫照。

            當地七旬老人王華文,從義務種樹到和村委會簽訂合同承包山林,從5畝荒山到今日的655畝森林,在這里,他守了45年。


            (相關資料圖)

            如今,王華文已步入古稀之年,他守護的坡頭森林成為大方縣最大的一片生態林。在他的帶動下,穿巖村掀起了植樹造林的熱潮,昔日的荒坡沙溝,漸漸變成青山綠洲。

            閑暇時,王華文老人最喜歡站在山頭舉目四望,欣賞這一片片森林。這,是他親手描繪充滿生命的綠色畫作。

            坡頭森林

            從1978到2023

            他把時間獻給種樹

            坡頭,是村里人對王華文所在的山林的叫法。

            在坡頭山腳,王華文的小兒子安松渠指著前方一條隱蔽在樹林中的一條小道說,“從這往上爬半個小時左右,就到我家了。”

            剛下的一場小雨,讓不足半米寬的山間小路愈顯泥濘。記者跟著安松渠的腳步,順著陡峭的山路往上爬,在將近山頂的位置,終于見到了王華文老人。

            樹林中的山路

            初見老人時,他手里拿著一柄長長的彎鐮剛巡山回來,常年在山上勞作,讓他皮膚有種黝黑的健康。頭發雖已花白,但他仍像40多年前的那個青壯年一般,手腳麻利,大步流星地穿行在山林間。

            “很久以前,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后來遭到大肆砍伐,山上的樹木都沒有了,很多山頭只能看到一些零星的雜木和荒草。再后來,大自然開始報復,一遇到汛期就會發生泥石流、滑坡等災害。”慘痛的教訓歷歷在目,隨著王華文的回憶,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978年。

            這一年,王華文把家從山腳搬到了山上。

            “那時山上多發洪水,把泥石流沖到山下,我母親結婚時陪嫁的木柜子就被洪水沖走,所幸發現及時,家人都幸免于難。”王華文回憶說,目睹洪災慘劇,他搬到山上后就決定開始種樹、護林,直到今天。

            剛開始,王華文一邊在村里當代課教師,一邊利用業余時間上山種樹,并義務承擔著看山護林的任務。后來,他索性放棄轉正公辦教師的機會,在坡頭山上筑起土坯茅草房,專心種樹看林。

            “起初不懂技術,辛苦栽下的樹苗存活率不高。我就經常跑去縣林業部門請教專家。在專家指導下,慢慢摸索出種樹的經驗。”

            王華文說自己從小就喜歡爬樹,現在也爬,40多年來,山上的每一棵樹自己都爬過。

            兒子安松渠拍攝的父親爬樹照片

            安松渠指著門口的樹分享著父親的爬樹趣事

            “他前幾天都還在爬上去修樹,就是門口這棵,目測有20米高,我試過,爬到一半就腿抖。”兒子安松渠分享著父親的爬樹趣事,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種樹、修樹、醫樹……王華文說,不同的樹,有不一樣的方法,這么多年過去了,自己也成了“樹專家”。

            從27到72

            他把人生獻給了大山

            從青年到暮年,王華文每天都是6點鐘起床,吃點早餐喝點開水后,就扛起彎鐮,帶點干糧出門,直到日落才歸。

            “每天都要去,已經成了習慣,餓了就啃點干糧、累了就在樹下歇一會兒。我山上這些樹高得很,樹葉密得很,曬不到也淋不到。”說著說著,老人臉上泛起了幸福的笑容。

            自從進了這片樹林,時間仿佛消失了,在樹下,聆聽鳥叫聲和風吹過樹葉的聲音,聞一聞草木的香氣,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剛開始種樹的歲月。

            王華文查看樹木

            眼看樹林越長越盛,有些人看中這片森林,愿意花高價購買,而王華文的回答永遠只有三個字——“舍不得。”

            回憶起40多年來的種樹經歷,老人的思緒飄向了遠方。

            從20世紀80年代初搬到山林至今,他用兩條腿一遍遍丈量著坡頭的溝溝坎坎,手上布滿了老繭、指甲縫里塞滿了泥土,雙腳皴裂了一次又一次……王華文大半輩子與青山為伴,在這里書寫著自己的“綠意人生”。

            幾十年的往事,現在講起來輕描淡寫,但山上蒼翠挺拔的樹木和老人布滿老繭的雙手,卻道出了背后無數的艱辛和汗水。

            “在這里好玩,離開這片山林我就不舒服了。沒有樹,空氣就不新鮮,空氣不新鮮我就感覺不舒服,所以我就要種樹,讓空氣新鮮,這樣我呼吸起來舒服,大家也就舒服了。”王華文說不出什么熱愛生態的話,只說在自己的山上“舒服,好玩得很。”

            從5到655

            他賦予大山新的生命力

            從青絲到白發,從荒山到綠林,王華文40余年植樹造林,把當年的5畝山林擴大到今天的655畝。

            王華文清楚的是,在自己的努力下,樹越來越盛,山越來越綠。

            王華文不清楚的是,這“盛”與“綠”背后的意義。

            20世紀80年代,因過度開墾,穿巖村森林覆蓋率一度降到18.6%,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壤肥力大幅下降,當地百姓陷入了“越墾越荒、越荒越墾”的惡性循環。

            在王華文的帶動下,穿巖村掀起了植樹造林的熱潮。2000年,隨著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工程相繼啟動,穿巖村一躍成為大方縣生態建設試點之一。村民們扛著鋤頭上了山,在成片的荒山禿嶺上種下了充滿希望的生態林。

            坡頭森林成為大方縣最大的一片生態林

            2019年,穿巖村改為穿巖社區。如今,森林覆蓋率從1987年的18.6%提高到2022年的72.4%,愛林護林也成為全體居民的共識,昔日水土流失的重災區,早已換了生機勃發的“新顏”。

            滿目青山夕照明,伏櫪仍存萬里心。“我還要種,只要走得動,就要種下去!”平淡的話語中,是一位七旬老人的耿直與堅韌。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瑤

            編輯 王劍

            標簽:

            上一篇:“刷視頻刷到老公約會小三”事件雙方確認屬實,網友曬個人信息涉嫌侵犯隱私 天天資訊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