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 正文

            環球最新:小食堂為鄉村帶來大變化

            2022-09-21 05:39:35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小食堂為鄉村帶來大變化


            (資料圖)

            ——貴州天柱縣建“合約食堂”促鄉村文明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陳冠合

            “今年的收入少說還能增加幾千塊!”望著黃燦燦的稻田,走在新修的柏油路上,路兩邊是花草繁茂的綠化帶和太陽能路燈,貴州省天柱縣東風村村民羅映輝高興地對記者說,自從村里有了“合約食堂”,大家負擔輕了、村集體經濟強了、村容村貌美了,游客越來越多、增收渠道越來越廣,“最大的變化是人心齊了,村風正了,‘合約食堂’好??!”

            小小的“合約食堂”咋能帶來這么大的變化?帶著這個問題,記者來到了最早辦起“合約食堂”的天柱縣渡馬鎮甘溪寨。

            “要說這‘合約食堂’啊,還真是大家一起想出的點子。”在天柱縣城教書的陶光標是最早的提議者之一。他說,幾年前寨子里的一場年夜飯上,村民們都不約而同講到,濫辦酒席風已經成了寨子發展最大的攔路虎。生日酒、升學酒、上梁酒……為了收回禮金,大家又不得不借錢辦酒,形成惡性循環。“一頓酒席三萬三,辛苦一年荷包干!”不僅生產生活受到影響,更帶歪了鄉風民風,群眾都盼著能想個辦法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

            在村干部和陶光標等人的倡議下,甘溪人決定移風易俗,集資建一個集體食堂,通過寨規民約的形式,約定凡是村民辦酒,一律到集體食堂舉行,且除了婚喪嫁娶以外,其他酒席一律不準辦。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再加上鎮里給的補貼款,很快食堂就建成了。在村民看來,這個食堂是大家合力辦起來的,并靠村規民約管理,于是就取名叫“合約食堂”。

            來到甘溪寨的“合約食堂”,只見一棟侗族風格的兩層三間吊腳樓依山傍水分外顯眼,門上掛著“甘溪合約食堂”和“旅游接待中心”兩塊牌子,原來這是“合約食堂”的升級版。走進大廳和廚房,只見桌椅板凳干凈整潔,鍋碗瓢盆一應俱全,操作臺、清洗槽、電冰箱、消毒柜擺放規范。

            “真不敢相信酒席辦下來,花費還不到一萬元!”村民陶光勇是“合約食堂”最早的受益者之一。他說自己的婚宴就是在這里辦的,省下的錢投入到了特色種植業,家里不僅脫了貧,還蓋起了新樓房。

            為了使“合約食堂”常規化、規范化,甘溪寨還成立了“寨管委”。群眾把品德好、能力強、肯干事的村民選舉到“寨管委”中去,專門負責管理“合約食堂”的具體事務。

            甘溪寨“合約食堂”的成功,讓天柱縣整治農村濫辦酒席風找到了抓手,各村各寨紛紛取經學習,辦起了“合約食堂”。

            龍盤村、巖門村聯合建起了“合約食堂”。他們統一購置碗筷,組建廚師隊伍,要辦紅白喜事的群眾只需繳納200元的管理費即可辦酒,但搬家酒、生日酒、升學酒等一律不辦。村民得以把時間、精力和資金投入到生豬、肉牛、黃桃等產業中去,村民的負擔輕了,腰包鼓了,民心順了?!啊霞s食堂’提高了整個村子的管理效率,村干部的負擔也大大減輕了。如今,只要‘寨管委’一招呼,村民立馬行動,公路、溝渠、房前屋后都收拾得干干凈凈。”龍盤村黨支部副書記曾根荷說。

            在賴洞村,大伙搞起了“合約食堂+農家樂”,除了承接村民的婚喪嫁娶酒席外,“合約食堂”還兼做游客餐廳,把公益性和商業性結合起來,保證了“合約食堂”持續發展。

            村支書張緒標介紹,賴洞村風景秀麗,鑒江河穿村而過,這個暑假,平均每天有幾百位游客來游玩,“合約食堂”總是滿座,游客們在這里就餐、吃燒烤、玩游戲,十分熱鬧。

            游客的到來還讓村民開始注重環保,不再像以往那樣往河里亂扔亂倒垃圾,常常自覺清理河道。如今,賴洞成為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寨。

            “合約食堂”為村里農產品找到了銷路,為大家增加了收入。去年,賴洞村“合約食堂”共收購了村民的3000多只雞鴨、2000多斤稻田魚。

            據了解,目前天柱全縣117個行政村中已有83個村建起了“合約食堂”,累計承辦酒席1400余場,場均節約資金1萬元以上。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21日?10版)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