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時訊:劉海龍:一味迎合受眾“賣課” 不能真正讓人學到東西
近年來,眾多知識分子走向網絡,在線開講,也有人在因緣際會中成了“網紅學者”。當專業知識走向大眾網絡,教育的渠道與方式、學者與聽課人的關系都隨之發生變化。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海龍,就相關話題與其對談。
【資料圖】
中青報·中青網:在您看來,學者通過網絡走向大眾,最大的意義是什么?
劉海龍:相比于經濟學、文學、政治學等熱門學科,了解傳播學的人并不多,因此,我自認有義務向社會普及、推廣這門學科。對知識界而言,科研當然是一項重要的任務,但知識生產同樣應該解決普通人的困惑、為公眾服務。如果一門學科總是以封閉的狀態內部交流,對學科的發展也會有不利影響。
中青報·中青網:在網上傳道授業,和在大學校園講課有什么不同?如何適應網絡受眾的需求?
劉海龍:上網課時,我希望盡量把專業知識都講給大家,但不可避免地要做一些取舍。一節網課的時長只有20分鐘左右,因此必須要對授課內容進行“濃縮”。我會從一本學術著作出發,帶出一個研究領域,講述成書背景與相關理論的最新發展。我講得還是比較嚴肅,有人會覺得我講得偏難,但我相信:聽課的人就算暫時不能全懂,也會在成長中有所收獲。
中青報·中青網:有人認為,網課最大的特點就是更加淺顯易懂,如果您堅持要保留一定難度,如何確保受眾能有所收獲?
劉海龍:一門課程,如果你能聽懂100%,肯定沒有收獲;如果你能聽懂70%-80%,這就會刺激你的思考,引導你去求知,進而對現實問題有更深入的反思。我希望大家能夠舉一反三,引出更多問題,而不是感覺“我的問題解決了”,于是就此打住。好的知識傳授應該是啟發性的,在思維方式和方法論上對人有所促進。今天,誰都能用搜索引擎收獲大量碎片化的知識,只有掌握一門學科的思維方法,把這些碎片串聯起來,才能從知識中產生智慧,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
中青報·中青網:網絡傳播降低了專業知識的學習門檻,會不會損害專業知識本該有的深度?
劉海龍:學習當然是有門檻的,網絡傳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專業知識的門檻,但不能徹底拆掉門檻。一味迎合受眾,把課程變得很簡單、很好玩,可能更容易把課賣出去,但這只能成為生活中的調味劑,而不能真正讓人學到東西。知識學習需要一定的痛苦與困惑,如果沒有難度,那就成了娛樂。如果你抱著聽段子的目的來聽課,最后可能只記住了段子,而忘了自己學到了什么。當然,好的學者可以通過技巧盡可能降低門檻,在保持專業性的前提下,讓普通人“夠一夠”就能跨過去。但是,如果學習者有更高的追求,想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就不能僅僅依靠網課。
中青報·中青網:在您的觀察中,學者在網上收獲粉絲主要靠什么?學者的“網紅化”呈現出的是他們真實的學術功底嗎?學者對大眾的迎合,又是否會影響其治學的態度?
劉海龍:“網紅學者”之所以能紅,往往是因為他們的某種個人特質,這個特質跟學術水平沒有必然的聯系。有些人學術做得很好,也很有觀眾緣;也有人善于網絡傳播,但學術功底沒有那么好。任何群體都有分工,傳播學創新擴散理論里講到,創新的發明者往往不一定是成功的傳播者。學校里講課講得好的老師,就算沒什么科研成果,也很受學生敬重和歡迎。一個學者走紅之后,可能免不了迎合大眾的喜好。在我看來,“網紅學者”只要能守住底線,不去嘩眾取寵、故意講一些錯誤的內容,不論水平高低,對一個學科都是有幫助的。
中青報·中青網:今天的我們,是否對知識有某種焦慮?對于“網紅學者”與網課熱,是否有適當的傳播學理論可以作出解釋?
劉海龍:當代社會的流動性在增大,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份工作會是什么。媒介社會也帶來了行業邊界的融合,要求個人打破知識邊界去了解其他領域。這些原因加上就業壓力增大、文憑社會加劇、知識更新加快等因素,共同造成了當代社會的知識焦慮。在傳播學的視角下,教育的媒介化(mediatization)也是網課流行的原因之一。知識一直受到承載與傳遞它的媒介影響,早期靠口頭傳授,后來轉變為文字閱讀。網絡改變了知識的傳播媒介,不僅是換個平臺聽課,也意味著舊有的知識體系被打破,形成一種模塊化、分布式的新知識體系。過去,我們都是先學習理論知識,再學習操作性的知識,但現在大家很可能是先動手,遇到問題再去找渠道學習。
中青報·中青網:在您看來,知識分子應當如何應對教育的媒介化?互聯網是傳遞專業知識的理想載體嗎?
劉海龍:不論你怎么評價教育的媒介化,它都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事情。有朝一日,可能所有課程都要接入網絡,我們只能去摸索、適應、與時俱進,而不是去評判網絡好不好、適不適合知識的傳播。我們正處在一個媒介技術從傳統向未來過渡的“交接點”上,我們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媒介還會如何發展。這可能不止是知識和教育的問題,也涉及人的存在方式會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如果腦機接口能夠實現,我們還需要這樣學習知識嗎?所以,我們必須緊跟技術的腳步,讓教育有多個不同的層次,適應不同的媒介和不同的需求。
中青報·中青網:網上流行由非專業人士制作的“科普視頻”,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劉海龍:我在網上也看過一些講解各種知識的視頻,有些確實不是很專業,存在一些硬傷和錯誤。專家在網上發言,至少可以提供一個標準,讓大家意識到要多接觸一些共識性的知識,知道權威的東西該到哪去看。不過,我個人也不覺得所謂“良幣”一定就能驅逐“劣幣”,不同視頻的目標受眾本來就不一樣。非專業的科普視頻點擊量更大,可能不是因為它的知識更靠譜兒,而是因為它的制作更精良、更具娛樂性。我們不可能逼著觀眾都去聽專家講,只能說兩種東西同時擺在那里,可以形成一種制衡。其實,不僅是在網上,社會上也有很多假冒偽劣的知識。圖書市場上有不靠譜兒的書,高校里也有弄虛作假、投機取巧的人。對這種現象,我覺得不用太過焦慮,只要有更優質的信息源存在,長遠來看就能讓更多人看清真相。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鑫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 01 世界球精選!拿上手機,爺爺也能拿“五殺”……全場圍觀,玩這些大爺大媽也不會輸
- 02 天天精選!山東昨日新增本土7+34,在青島、濟寧等地
- 03 資訊推薦:中秋檔老片受寵喜劇最香 假期三天票房累計3.7億
- 04 【天天快播報】新疆烏魯木齊昨日新增本土無癥狀轉確診病例3例 新增本土無癥狀感染者6例
- 05 環球微資訊!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崇德尚藝是文藝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 06 世界觀速訊丨四川省終止地震一級應急響應 轉入過渡安置及恢復重建階段
- 07 熱推薦:應急管理部:各地強化消防安全監管 力保假日安全
- 08 天天時訊:在希望的田野上 | 數萬畝芡實迎來收獲季 農戶 “致富果” 點亮鄉村振興路
- 09 播報:中秋假期第三天 全國交通開啟“返程模式”
- 010 環球訊息:不容易!航天員的出艙活動,也講究“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