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聚焦 > > 正文

            世界觀熱點:他們?yōu)楹渭傺b上班

            2022-08-19 06:55:21來源:中國青年報

            視覺中國供圖

            家人是這屆年輕人選擇假裝上班的主要因素。“怕家人擔心”“父母不支持”“不想讓爸媽失望”……表面上看原因各不相同,實則都是家人對彼此的愛護。

            ——————————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7點起床,上班、下班、睡覺,這是在家人的眼中,90后姑娘許璐的一天。

            9點起床,快到中午才吃完早飯,學習英語、準備面試、跟朋友閑聊,這才是許璐真實的一天。

            許璐的這種狀態(tài)已持續(xù)一周了。一個星期前,領導告知了她被裁員的消息;次日,HR溝通賠償事宜;第三天,辦理離職手續(xù)。僅3天,許璐就從一名軟件行業(yè)的大廠員工,變成了無業(yè)人員。她沒敢把這個消息告訴家人,除了老公和一位借住在她家,想瞞也瞞不住的親戚。而她這么做的原因很簡單:“怕父母擔心。”

            電視劇《小歡喜》中有這樣一幕:方圓失業(yè),為了不被孩子發(fā)現(xiàn),每天假裝上班,在商場、超市等公共場所游走,一待就是一天。這和許璐的境況十分相似,只不過許璐離父母較遠,口頭不告知便能達到目的。

            當電視劇照進現(xiàn)實,假裝上班不再只是中年人的專屬;當有的年輕人開始選擇假裝上班,背后不只是無奈,還有對自我實現(xiàn)的渴求。

            “無肉不歡”變身“素食專業(yè)戶”

            被裁后,許璐難過的情緒沒有持續(xù)太久,她更多的是為求職和生活擔憂。“暑期是招聘淡季,工作不好找,我們還有房貸和車貸要還。”所幸,丈夫的工資可以維持二人開銷,“只是存錢的速度變慢了”。

            和許璐相比,朱輝的故事多了一絲“沖動”和“艱深”的色彩。剛畢業(yè)時,他來北京參加了一個酒店項目:培訓3個月,實習半年至一年;項目承諾,實習期滿并考核通過者會被高薪聘用。一年后,朱輝發(fā)現(xiàn)原本承諾的工資無法兌現(xiàn),辭職離開。

            朱輝來自四川農村,家里本不富裕,實習工資很低,也沒存下多少積蓄。辭職后,他口袋里的錢甚至撐不起一個月的花銷。“實習時,酒店起碼提供食宿。離職了,我只能去網吧過夜,或者在前同事值夜班時,睡在他們宿舍。”剛開始,朱輝的午飯還有葷菜,沒過幾天,他就變成了“素食專業(yè)戶”。即便如此,他也沒和父母說起自己的窘況。“他們離得遠,幫不上忙,何必讓他們擔心?”

            這期間朱輝一直在找工作,但缺乏求職經驗的他接連被拒。直到第十天,他實在撐不住了,找表姐借了500元。他不是沒有動過回老家的念頭,但還是想在北京闖一闖。直至再過半個月,朱輝找到新工作才和家人說。“后來我知道,我借錢的時候我爸媽就知道了。他們特別著急,還以為我被騙了呢。”

            教育部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高校畢業(yè)生有1076萬人,同比增長167萬,畢業(yè)人數(shù)創(chuàng)新高。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表示,從5月份開始,城鎮(zhèn)調查失業(yè)率連續(xù)兩個月下降。雖然從總體來看,二季度我國就業(yè)形勢呈現(xiàn)改善趨勢,但是青年人就業(yè)壓力仍然較大。

            在時代浪潮中,個體如同浮萍,跟隨浪花起伏。就業(yè)壓力為有的人“假裝上班”構筑了客觀條件,而個人特質也促成了“假裝上班”的主觀要素。

            來半分是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工商與人力資源管理系的教師,她認為,和70后、80后相比,當代年輕人的就業(yè)受環(huán)境的影響,職業(yè)變動較大。同時,當代年輕人成長在一個經濟相對繁榮的時代,對于工作的自主性和自我實現(xiàn)的要求較高。職業(yè)轉換的過程中,有些人沖動辭職,但彼時并未做好職業(yè)轉換的準備,或者對自己缺乏清晰的認識,因此辭職后,難以找到工作。

            工作穩(wěn)定才是王道?

            在設計師孟依依看來,自己不算“假裝上班”,畢竟不在公司工作期間,她一直在兼職。“自由職業(yè)者”,她這么稱呼自己,但在他人,尤其是父母的眼中,自由職業(yè)就是沒工作。她是3個月前主動辭職的,為了不被同住的父母發(fā)現(xiàn),她堅持每天按時出門“上班”,按時“下班”。圖書館、咖啡店,甚至公園,都成了她的辦公地點。

            孟依依從小就是別人眼中的乖乖女,和父母沒有秘密。她的第一份工作加班多,工資低,同事之間勾心斗角,她不堪其擾,半年后選擇裸辭。本以為父母會理解自己的選擇,沒想到爸媽大發(fā)雷霆,責備她“吃不了苦”。孟依依這才明白,在父母的眼中,工作穩(wěn)定才是王道。當她這次辭職從事自由職業(yè)時,非但沒有和父母說,反而裝出還在上班的樣子。

            “假裝上班雖然有經濟壓力,但不用擔心父母打擊自己。”不過,孟依依也會時常陷入焦慮。“兼職具有不穩(wěn)定性,有時很忙,有時好久都沒有工作,賺不到錢。”

            和孟依依相反,劉然十分肯定,父母不會因離職責怪自己。但當她決定考研二戰(zhàn),辭職備考后,依舊沒有和爸媽說。“我不想讓他們失望”,劉然說,第一次考研時,爸媽全力支持:衣服有人洗,吃飯有人做,除了學習,什么都不用她操心。然而,結果并不理想。劉然不想舊事重演,沒有期望就不會失望,她決定默默努力。

            記者采訪發(fā)現(xiàn),家人是年輕人選擇假裝上班的主要因素。“怕家人擔心”“父母不支持”“不想讓爸媽失望”……表面上看原因各不相同,實則都是家人對彼此的愛護。

            “我們倡導子女和父母要多溝通。”然而,來半分表示,如果子女從小到大的決策過程中,父母經常有干涉的情況產生,很難接受子女不同的觀點,這時年輕人會傾向于不將工作狀況告知父母,而是自己解決。“不論年輕人選擇哪種做法,都存在一定合理性,沒有好壞之分。”

            對于職業(yè)轉換,父母能否接受,能接受到什么程度,來半分認為,這和父母經歷緊密相關。“一些觀點較為傳統(tǒng),特別是經歷過下崗潮的父母,可能對工作的安穩(wěn)和保障更為看重。”對于子女失業(yè)與否,父母的態(tài)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能夠讓爸媽覺得,兒女現(xiàn)在的生活很好,大部分家長會慢慢放下成見。”

            行動才能保證良好的心態(tài)

            雖然假裝上班的生活很艱苦,但朱輝并不后悔自己的選擇,這甚至更堅定了他對家人“報喜不報憂”的想法。“爸媽真的很容易擔心”,之后換工作,他都是待工作穩(wěn)定后,再告訴父母。如果能回到從前,他希望自己可以“騎驢找馬”,找到新工作后再辭職,以免陷入經濟困境。同時多學習,提高自己應對復雜環(huán)境的能力。

            假裝上班僅一個月,劉然就放棄了。她本想通過這種方式減緩考研壓力,不成想焦慮更嚴重了。在咖啡廳學習,不但每一筆花費都讓她“滴血”,她還要時刻擔心因在店內停留太久被趕走。她總是無法靜下心,時刻設想考研失敗的后果。煩躁、憂慮……她常常失眠,忍無可忍地,她最終和父母坦白了一切。“和爸媽溝通后發(fā)現(xiàn),他們能夠明白我的訴求,不會讓我有壓力。”劉然說,告訴父母真相后,她心中的石頭終于落地,再沒有失眠過。

            來半分認為,工作變動是否應該告訴父母,與家庭氛圍,父母的性格脾氣、父母和子女在重大決策上的相處模式等多方面因素有關。“如果告訴父母能夠較好地緩解壓力,就可以告訴他們。如果父母容易亂出主意,希望說服你從事不適合的職業(yè),那么是否告訴父母,子女可以自己斟酌。”此外,父母年紀、身體狀況等客觀情況也應考慮在內。“年輕人如果可以獨自承擔壓力,也可以不把壓力轉嫁到老人身上。”來半分表示,在個人職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父母要做好參謀,且僅限于參謀。“不論何種職業(yè)選擇,最終面對它的人都是自己,沒有人可以代替你做選擇。”

            那么假裝上班期間,年輕人應怎樣度過呢?面對心理壓力,來半分表示,要行動起來,讓自己的行動落實在提升職業(yè)轉化的策略上,“行動才能保證良好的心態(tài)”。

            同時,要重視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即個人在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此外,社會支持系統(tǒng)還扮演了信息傳遞的角色,年輕人可以通過同行和朋友了解行業(yè)信息、崗位信息。“很多人沒有形成系統(tǒng)性的自我認知。”來半分說,我們可以尋找有一定工作經驗、能力較強的人,收集信息,詢問他們對職業(yè)、行業(yè)的看法,從而構建一套系統(tǒng)性的個人職業(yè)決策方案,尋找自我提升的路徑。

            (應受訪者要求,許璐、孟依依、劉然均為化名)

            標簽: 模糊圖片

            上一篇:
            下一篇: